<aside> 💡 受到这章的启发写了自己的 ‣

</aside>

死亡是一种边界处境 >>

  1. 死亡作为一种催化剂,可以推动人们实现一种更高的存在状态:从想知道事物如何运作到想知道事物的本质。死亡的觉察使人们脱离对琐事的关心,为生命提供深入、强烈而完全不同的观点。 >>
  2. 死亡提醒我们生命无法拖延。它也提醒我们还有时间生活。如果一个人足够幸运地与他的死亡不期而遇,并体验到生命如同“可能的可能”(祁克果)以及死亡如同“未来可能的不可能”(海德格尔)这个人就能明白,只要一个人活着,就有可能性一一他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直到最后一刻。然而,如果一个人在今晚死去,那么对于明天的一切打算和诺言就都胎死腹中了。 >>
  3. 通常,我们并不在意自己真正拥有的和能做的事,反而想着自己缺少的和不能做的事,或者由于微不足道的忧虑和名声或自尊心受到威胁,使我们的成长受到阻碍。牢记死亡于心,就会对数不尽的存在的馈赠抱持欣赏和感恩之心。 >>
  4. 中年人特别容易受到死亡观念的烦扰。在生命的这个阶段,一个人的头脑,常常是无意识地,开始被自己已经“不会再成长只会更衰老”的想法所占据。人们把前半生都花在“独立的成就”上,终于到达了人生的巅峰(荣格称四十岁是“人生的正午”),不料竟猛然发现潜藏于生命之下的死亡。 >>
  5. 有些治疗师和会心团体的带领者使用引导想象的技术来增加死亡觉察。要求成员们想象自己的死亡一“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怎么发生的?”“详细描述你的想象。”“想象你自己的葬礼。”位哲学教授描述了他在课堂运用的许多增加死亡觉察的练习。比如,要求学生写自己的讣文(包括“真实的”和“理想的”讣文),记录他们听到一位十六岁孤儿死亡的悲剧故事时的情绪反应,为自己的死亡编写剧本。 >>
  6. 我的的确确有认真生活的时间,然而更多的情况下只是未来“真实”生活的彩排。 但是,如果在“真实”生活开始前,死亡就来临了,会怎么样呢? 我将会悲惨地发现,一切都太晚了,自己的一生几乎白活。 >>
  7. 既然死亡焦虑如此紧密地连结着存在,那么它就有着与其他概念体系的“焦虑”所不同的含义。存在主义取向的治疗师,虽然希望成轻焦虑的破坏性后果,但却不希望消除焦虑。没有焦虑,就不能活出真正的生活,也无法面对死亡。焦虑既是敌人,也是向导 >>

死亡是焦虑的基本来源 >>

  1. 每个人都在面对宇宙的冷漠,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助而孤独的,当我们开始了解到这样事实时,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反而感觉到更少的无价值感、更少的无助和更少的孤单。 >>
  2. 许多步入中年的男人和女人,试图强行留住青春。对健康和外表过度忧虑或乱交行为的出现,为的是证明自己年轻有力; 空洞而缺乏真正快乐的生活、频繁参与宗教活动,都是常见的模式。他们试图跟时间赛跑。 >>

心理治疗的问题 >>

  1. 我这里描述的治疗取向是动力性和揭示性的;并不是支持性或潜抑性的。存在主义治疗确实会增加病人的不安。深入人的焦虑根源而没有一段时间高度焦虑和抑郁的体验,是根本不可能的。 >>

生命的满足与死亡的焦虑:治疗的立足点 >>

  1. “当生活令人满意时,死亡不太令人烦恼……对过去的生活较为不满时,对疾病及其结果的看法会有更多忧虑。”生活满意度越差,越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愤怒,并且整体上更加在意疾病和挑剔医疗护理的满意与否。 >>

死亡脱敏 >>

  1. 然而对我来说,似乎有一种确定的方法让我们自己熟悉死亡,并在某种程度上尝试它。我们可以拥有它带来的经验,即使不是纯粹而完美的经验,至少也有些用处,这些经验使我们更为坚强、更加放心>>
  2. 死亡帮助我们了解焦虑,提供了一个心理动力的架构,它是解译的基础,也是一种能够激发观点大幅转变的边界经验 >>
  3. 自由帮助我们理解承担责任,做出改变、决定和行动的承诺;孤独阐明了关系的角色;而无意义则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一种原则,即投身于生活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