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 >>
- 但是在第六章和第七章所描述的自由,却让我们发现唯一的绝对就是没有绝对。存在主义理念把世界看作是偶然的,也就是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另ー副样子。人构成了自身、自己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自身所处的情境。不存在“意义”。在宇宙中没有宏大的设计,没有指导生活的原则,除非个体自己创造这些原则。 >>
- 向完美努力的四种主要的、常见的模式。他排除了第一种模式一一财产的完美,认为这是想象的、非永恒的;第二种模式一身体的完美也被排除,因为它无法将人和动物区分开;第三种模式是道德完美,被认为值得称道,但是仅限于服务他人而非自己的时候;第四种模式一理性完美,被认为是“真正的人类的完美”,借此“人成为人”。理性完美是终极目标;通过理性完美,人可以理解上帝。 >>
- “虽然在企图攀登人类成就顶峰的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接近峰顶,但是必须有大批攀登者存在,否则没有任何个体可能达到峰顶。只要做出了攀登的努力,迷途的和被遗忘的人群就不会白白度过其一生。” >>
- 他提出我们通过珍爱自己“绝望的深夜”建立新的生命意义,通过直面无意义的“漩涡”达到英勇的虚无主义的姿态。 加缪相信,作为个人只有有尊严地面对荒谬,才能够获得意义。世界本身的无意义要通过反抗来超越,这是一种对自身处境的高傲的反抗。 >>
- 突然间,好似晴天霹雳,自由击中我,把我席卷而去。我的懵懂青春随风而逝。现在我知道自己是孤独的……天堂里什么都没有,没有对与错,没有人告诉我要做什么…除了自己的规则,我永远不会有其他规则……每个人必须寻找自己的路。 >>
- 萨特,此时在他的小说中明确肯定了对意义的追寻。他甚至提出追寻的道路,包括找到一个“家”、在这个世界上与他人共同的归属感、自由、反抗压迫、为他人服务、启蒙、自我实现以及参与,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 >>
- 给予和付出、对别人有益、使世界变得更好,这些愿望是美好的。利他是意义的一个重要来源,它深深扎根于犹太教一基督教的传统中。许多人把它看作是先验的真理,即使那些反对其神学成分的人们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
- 欧文・泰勒指出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通常要与巨大的个人困难以及强大的社会束缚角力(想想伽利略、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济慈、勃朗特姐妹、凡・高、卡夫卡、伍尔芙)。他们有着超越常人的、极高的个人反省力,因而也比大多数人更敏锐地感受到人类的存在处境和宇宙的漠然性。他们也因此承受着更强烈的无意义危机, 并带着从绝望中产生的暴烈力量,投入到创造活动中 >>
- 如果你进入行政管理岗位,你必须相信它本身是一个创造性活动,而你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办公桌保持整洁。你是一个中间人和仲裁者,你必须公正地和许多彼此不同的人打交道,你也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必须能够让别人相信你的想法是重要的,然后实现这些想法……这是令人兴奋的部分 >>
- 实际上,马斯洛将社会看作是阻碍自我实现的,因为社会常常会迫使个体放弃自身独特的发展路线,接受不适合的社会角色以及令人窒息的习俗。 >>
- 非自我超越的态度的危险,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明显。一个人越是关注自我(例如,在性关系中),就越是难以获得满足。如果一个人总是观察着自己,只关心自己的兴奋和释放,那这个人很可能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弗兰克尔认为当代把“自我表达”过于理想化,如果以此为目标的话,不可能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我认为他的观点很正确 >>
- 利他和其他自我超越性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四十五岁的个体比三十岁时的自己“更有同情心、更愿意给予、更有能力助人、更可依靠”。 >>
- “快乐是自然产生的,无法追求而得。”(阿伦・沃茨则说:“当你寻找快乐的时候,就是你失去它的时候。”)快乐并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个人追求目的的副产品。 >>
- 从人最根本的存在(即那些使人区分于动物的特征) 来看,我们并不是受到驱策,而是主动为了某种目标而努力。努力和被驱策相反,不只是意味着我们朝向某个外在于自身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是自我超越性的),也意味着我们是自由的,可以自由选择接受或是拒绝目标 >>
意义丧失的临床含义 >>
- 在今天城市化、工业化、世俗化世界中生活的公民,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其生活失去了基于宗教的宇宙意义体系,脱离了和自然界的关联。我们有时间,而且是太多的时间提出令我们困扰的问题。 >>
- 存在的空虚(有时也被弗兰克尔称为“存在的挫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特点是无聊、冷漠和空虚的主观状态。个体感到愤世嫉俗、缺少方向感、质疑大部分活动的意义 >>
- 弗兰克尔提出,现代人的困境就是人无法听从本能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也无法根据传统了解自己应当做什么。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对这样的价值危机有两种常见的行为反应:从众(做别人做的事情) 或是顺从权威(做其他人想要自己做的事情) >>
- 十字军主义实际上是一神反向形成,个体几乎带有强迫性地参与运动是为了对抗内心深处的无目的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