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意志与行动 >>

  1. 治疗师必然谋求行动。他可能假装追求别的目标一一领悟、自我实现、放松一一但是归根结底,改变(也就是行动)才是每一位治疗师的隐秘目标 >>
  2. 霍布斯把人的自由感描述为是一种意识的幻象, 他说:“如果一个木陀螺被一群男孩抽打着…不时地旋转着,有时偶然碰到了人的小腿,陀螺把这感知为自己的移动,以为这源于它自己的意志。”同样地,斯宾诺莎说一块有着自我意识和感觉的石头, 被某种外部的(不明来源的)力量推动时,它“相信自己是完全自由的,并认为不停地移动是完全出于自身意愿的” >>
  3. 它是把觉察和认识转化成行动的精神能量,是愿望和行动之间的桥梁。它是行动之前的心理状态(亚里士多德)。 它是**精神的“未来器官”**一就好像记忆是精神的过去器官(阿伦特)。 它是自主地启动一系列连续事物的力量(康德)。 它是意愿的所在,是内在“负责的行动者"(法伯)。 它是“打破平衡促发改变的决定因素…是发生在领悟和行动之间的过程,人们把它感受为努力或决心”(惠利斯)。 >>
  4. 可是,根据动机来解释行为,等于赦免了人对自身行为的最终责任。动机可以影响但不能取代意志;尽管存在各种动机,人仍然有以某种方式行动或不行动的选择权。 >>
  5. 治疗师帮助病人了解到不仅仅是他要为自己的处境负责,而且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负责。病人更进一步会认识到,一个人独自为改变自己的世界负责。换句话说,没有其他人能为某人改变他的世界。如果一个人想要改变,他就必须(主动地)改变。 >>

关于意志的临床认识:兰克、法伯、罗洛·梅 >>

  1. 兰克强调,专注于揭示病人受到了什么影响(包括过去的和潜意识的)的治疗方法,只能让病人逃避责任,变得更少地去行动:“如果不去提供这个便于推脱责任的理由,就会惊讶地发现病人的认识有多么深、潜意识的影响有多么小。” >>
  2. 意志的功能最初是与冲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是控制冲动,或是对抗控制冲动的外界力量。兰克说,儿童情绪状态的发展也与冲动有关。情绪和冲动不同:我们想要释放冲动,却试图延长或蓄积情绪。 >>
    1. 兰克认为早期生活的其他重大议题也属于基本意志冲突。他说:“俄狄浦斯情结的重大意义一一如果不是首要意义一是成长中的人与以父母为代表的、数千年道德规范的对立意志之间的意志冲突 >>
    2. 兰克的疾病分类系统基于意志的发展类型。他描述了三种基本性格类型:创造型、神经症型、反社会型。创造型性格有着可接近的情绪和想要的意志。神经症型性格有着被内疚纠缠着的意志及被压抑的情绪状态。反社会型性格有着受到压制的意志并且这种性格是受冲动支配的。 >>
  3. 菜斯利・法伯:意志的两种类型 >>
    1. 法伯所说的第一类意志一一他最重要的贡献一一是在行动中不能明显体验到,而在事后可以被推断的 >>
      1. 所以法伯认为,人在一生中(我确信他也会说,在治疗中)做出的重要选择,并不能在意识层面清晰地体验到。事实上,只是在事后追溯才能推断自己其实做出了选择。这类意志可以看作是生命的潜流,虽有方向,却不是明确的实体或目标。它提供推进的力量,却巧妙地避开了直接、即刻的观察。 >>
    2. 第二类意志则是意识的成分:在事件发生之时就有所体验。 >>
  4. 罗洛・梅:愿望和意志 >>
    1. 我们通过意志把自己投入未来,愿望则是这个过程的起点。愿望是“我们想要未来成为某某情形的一种准许;是使我们深入内心并全神贯注于改变未来之渴望的能力”。 >>
    2. “愿望”为“意志”提供了温暖、内容、想象力、兴味、新鲜感和丰富度。“意志”使“愿望”得到自主和成熟。没有“愿望”,意志就失去了其赖以为生的生命之血,在自我矛盾中走向死亡。如果只有“意志”而没有“愿望”,人就是干瘪的,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新清教徒。如果只有“愿望”而没有“意志”,人就是被动、不自由、幼稚的,就像长大的婴儿,或是像机器人。 >>

意志与临床实践 >>

  1. 意志是一切改变行动所固有的。在某些时刻,病人必须面对自己真正的愿望,必须对某种进程做出承诺,必须采取一种立场,必须有所选择,必须肯定某些事而否定另外一些事 >>
  2. 临床工作者的目标是改变(行动);负责任的行动始于愿望。如果个人了解自己的渴望,他才能为自己而行动。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渴望、不能产生愿望,就无法想象自己的未来,而负责任的意志就会天折。一旦愿望具体化了,意志的过程就会启动并最终转化为行动。我们 >>

愿望 >>

  1. 愿望受阻的人有很严重的社交困难,其他人也同样想对这种人大喊。他们没有意见,没有喜好,没有自己的愿望。他们寄生在他人的愿望上,最终让别人变得厌烦、精疲力竭,或者疲于为他们提供愿望和想象的空间 >>
  2. 感受的觉察和表达以两种基本方式来帮助人:通过促进人际关系,以及通过促进人的愿望的能力。 >>
  3. 愿望需要感受。如果一个人的愿望基于感受之外的东西一一例如,理性思考或道德责任,那么,它们就不再是愿望,而是“必须”或“应该”,人与真实自我的交流就被封锁了 >>
  4. 完形治疗是“此时此地”的治疗,在这样的治疗中,我们要求病人把全部注意力转向会谈过程中、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一一完全的此时此地……开始觉察他的姿勢、呼吸、情绪、面部表情,以及迫切的想法。 >>